中国与沿线国家需深挖“一带一路”的合作潜力
  中国的经济外交渐入佳境,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结出了早期的果实。央视日前推出《一带一路共建繁荣》系列,再次吸引社会的高度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央视在其发布的“一带一路”版图当中,首次加入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线——从南海到南太平洋的路线。这一路线与官方文件相一致,但此前媒体制作的相关版图中并未体现出来。即便是这一条线,在资本市场也有反映,它被认为利好相关船舶和港口企业,一些股票价格随之飙升。
  
  版图上增加一条线很容易,但是要激活沿线国家的经济交往却不容易。同理,“一带一路”概念股闻风而动,股价乘风破浪也不算难,但如何将“一带一路”落实到企业项目中,兑现出真金白银,这也是有难度的。梳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尽管有不少成绩,但在不少项目中也有败走麦城的例子。
  
  特别需要注意的在于,“一带一路”有两端,一端是相当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另一端是活力充沛的东亚经济圈,由此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甚至辐射到非洲去。愿景相当美好,但是三大洲的差异巨大,如何实现沿线国家合作共赢是重点,也是难点。
  
  习近平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为“一带一路”战略通向成功指出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
  
  一方面,“一带一路”的方案和举措由中国倡导,但不可能由中国一家包办,很多事要大家商量着一起办理,各施所能,各施所长。一些项目的启动,它会利好中国企业,但不能只是利好中国企业。这个战略也不只局限于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还应该包括促进建立一套均衡普惠的全球经贸合作体系,推动区域性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比如亚洲基建项目,中国建筑、装备等行业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并不能因为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就能把这些项目统统包揽,最终肯定是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一套普遍接受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程序,所有参与者公平分享红利。中国在此的着眼点应该不是特殊利益,而是体现全球价值的规则和秩序。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来说不是“加法”(各国项目的简单叠加),而是“乘法”(区域国家的协调发展)。因为“丝绸之路”虽然串起了沿线国家,但各国产业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简单的对接难以发挥“一带一路”的最大效用,甚至引发恶性竞争。这需要通过众多项目强化区域和国际合作,挖掘各国的长处,激发各自的潜能,尤其是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诚如李克强总理13日在亚非法协年会上所言,中国愿与亚非国家完善既有合作平台和机制,积极开展产能合作和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一些具体项目上,中国未必很熟悉很擅长,这需要有关国家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扬长避短。我们深信,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国利益交融不断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走互利共赢之路,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编辑:孙正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