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吨换一吨,钢材出口急需切换引擎
  最近是一季度宏观数据相继公布的日子,对于钢铁行业来说,7.0%的经济增长速度固然闹心,但是更犯怵的还是“自家院内”。
  
  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出口钢材769.7万吨,金额共计47.4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即1~3月份累计),我国出口钢材2577.8万吨,金额共计168.4亿美元;一季度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40.7%,出口金额增长15.8%。如果将这些钱均摊到每吨出口的钢材上的话,3月份我国出口钢材平均价格为616美元/吨,约合人民币3844元/吨;而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钢材平均价格为653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075元/吨。
  
  在进口方面,2015年3月份我国进口钢材120.8万吨,金额共计14.1亿美元;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钢材323.4万吨,金额共计38.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我国钢材进口量下降10.0%,进口金额下降12.7%。2015年3月份,我国进口钢材平均价格为1171美元/吨,约合人民币7307元/吨;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钢材平均价格为1198美元/吨,约合人民币7475元/吨。
  
  通过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我国钢材进出口的价格差在545美元。尽管和之前相比,这个价差有所收窄,但是基本上还是出口两吨钢材才能堵上进口一吨钢材的窟窿。作为一个钢铁大国,如此情形多少有些尴尬。
  
  其实,如果仔细看看中国钢材的进出口结构就会明白,这种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钢坯、型材、带钢、方钢、建材是“飘扬过海”的主要钢材产品,而进口的则是高强汽车板等高端产品。二者的技术含量不一样,附加值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价差巨大也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单纯的品种差异无法让大家明白我国进出口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的话,那么下面这组数据将会让你直观的了解当前中国钢材出口的真实情况。
  
  资料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钢材出口平均价格进一步降低,仅671美元,而进口钢材平均价格为1225美元,每吨低554美元。其中,我国管材出口均价降至1056美元,而进口管材均价则升至5009美元(2月份均价高达6004美元),价格差距进一步拉大至3953美元;我国棒线材出口平均价格已降至457美元(2月份均价低至444美元),进口棒线材均价比去年略升,为1435美元,进、出口差价扩大至978美元;角型材出口均价降至576美元,进口均价也降至932美元,尚低356美元;板材出口均价降至667美元,进口均价降至980美元,进、出口价差扩大至313美元;大型型材的出口均价降至630美元,进口均价则降至817美元,二者价差增至187美元;特钢出口均价大降101美元,现为541美元(2月份仅535美元),进口均价也降至1678美元(但2月份回升至1722美元),差距仍然高达1137美元;铁道用材的出口均价降至1031美元,进口均价也降至2349美元(2月份恢复至2569美元),差距仍然高达1318美元;不过,钢轨出口均价继续上升,达到了873美元,比去年全年出口均价高50美元,与进口钢轨(均价降至621美元)的价格差距进一步拉大,高出252美元(增加109 美元)。
  
  出口价格跑不赢进口价格在钢铁行业成为了一种常态。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出口的多数为低端产品,所以我国在出口方面更多的是采用以量换价的策略,以“便宜”来打开海外市场。而现在随着国内环保压力增加推高钢材成本及海外反倾销的增多,“大出”的粗放式钢材出口方式急需做出改变。
  
  换言之,中国钢材出口需要切换引擎,从“大出”转弯到“优出”上来。
  
  日前,被国内外广誉为中国装备的“超级推销员”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但他同时指出,一些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需要发展更加先进的制造业。
  
  中国拥有世界上其他国家艳羡的钢铁产能,但是这其中的优质产能却是“宝贝疙瘩没有几个”。因此,对于中国钢铁行业而言,要想真正的实现“优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优化自身的钢铁产能,打造更多优质产能,然后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
  
  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钢铁行业必须分散和化解过剩产能,要认清形势,直面新常态,积极谋变,创新发展。企业要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进行产品创新、结构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钢材对外贸易要变“大出”为“优出”,维护企业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努力推动产品、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出口”,实现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钢铁行业现有的产业结构背后有其历史原因。因此,在“出口”切换引擎的时候,需要政府的相关支持。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这一转变过程需要逐步探索。
  
  此外,政府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解决企业面临的“婆婆”多、审批繁琐、过细过严等问题,让企业“放开手脚闯世界”,只有这样,中国钢企才能在出口市场中打拼出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