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剧院钢结构架设完工 音乐殿堂渐行渐近

哈尔滨大剧院钢结构架设完工 音乐殿堂渐行渐近

哈尔滨大剧院钢结构架设完工 音乐殿堂渐行渐近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但松花江北岸的外贸大堤却因聚集着冰城市民热切企盼的目光而格外火热。在昔日沿江的漫滩、古河道上,堆沙填土,人工筑岛,一个瞄准世界一流剧院、由松北区政府投资规模达18.8亿元的建筑群——哈尔滨文化中心正快马加鞭的建设。作为哈尔滨文化中心主项目的哈尔滨大剧院其钢结构架设已于日前完成,明年春天将进行外立面及内部装修。这个承载着群众文化热盼的“音乐殿堂”已渐行渐近,日前,记者零距离“探秘”哈尔滨文化中心建设项目。
  
  新人文地标之旅
  
  11月26日,记者登上松花江北岸的前进大堤、外贸大堤与改线堤防围合处,来到哈尔滨大剧院施工现场。“哈尔滨大剧院建筑外部围护结构为钢结构壳体,壳体造型屋面主要采用铝板饰面,壳体外环绕景观水池,湖面面积达3万平方米,平均水深约1米。建成后的大剧院通体银白色,你看它多像经过大自然雕琢的雪雕,是自然主义的未来建筑。”负责组织文化中心建设的哈市松北区建设项目管理第二办公室主任刘振波告诉记者说。
  
  站在哈尔滨大剧院施工现场,无论从江南还是在江北等各个角度看大剧院,都无视觉障碍。在大剧院的幕墙外,设计了多功能人行匝道,游人从匝道登上建筑的顶端,可360度领略自然湿地风光。市民可经沿江景观大道直接进入,也可经三环路通过景观桥进入。在原生态保护区中设置景观栈道,与岛内环路及景观桥形成一个岛内观光路网,将岛内树林、湿地、广场、建筑连接起来,在领略湿地风光、欣赏太阳岛美景后可到地标性建筑的大剧院登高远眺,堪称“新人文地标之旅”。
  
  刘振波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将文化中心的建筑和景观打造成能够代表哈尔滨的标志性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并融入冰雪文化和湿地旅游文化的元素,真正体会到哈尔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魅力。”
  
  中国的“金色大厅”

  
  “立志”树国内一流水准,力求打造中国的“金色大厅”。据刘振波介绍,文化中心主要建筑、总投资10亿元的哈尔滨大剧院,依水而建。分大、小两个剧场。大剧场观众厅有1600个座位,设计分为池座和二层楼座。观众厅多岛式设计和自然光的引入,属世界首创。刘振波告诉记者,他们将建筑、声学、装饰、结构和幕墙等设计方组成攻关组,并进行三维建模模拟剧场的吸声、反声等声场效果,改变剧场内部形体和造型。剧场建成后,演员不用任何电声设备,市民在剧场内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纯正的声音。
  
  剧场后区首层设有舞台道具专用运输通道、钢琴房,可容纳200多人同时使用的24个化妆间;二层设有3个大排练厅。
  
  小剧场后区的开启式设计是哈尔滨大剧院另一个独具创新的设计点,将室内外景观“畅通无阻”地联系起来,丰富了景深和演出层次,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文化产业的核心区

  
  哈尔滨市拥有“哈夏”等众多特色文化品牌,在欧陆文化、冰雪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是享誉全国的音乐之城。为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城市文化品位,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北跃”发展战略中,把哈尔滨文化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和“北跃”的亮点。
  
  刘振波说,文化中心的建设是结合“北跃”战略中的防洪体系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一同实施的,是将前进堤、外贸堤、松浦堤三堤改线,为此,松北区投资12亿元,把严重阻碍哈市泄洪的鱼嘴地段进行拆迁,实施建设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工程(沿江景观路),使松北区“三横三纵”交通路网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将此区域原有2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提升至百年一遇,为大江北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市政基础保证。不仅如此,也促进了金融商务中心的开发进程。
  
  据介绍,哈尔滨文化中心项目的定位,不仅仅是孤立的文化产业项目,而是要把文化中心打造成哈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使其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与之配套的占地40万平方米的后汲家,打造以渔文化为特色的商业综合体,包含吃、住、娱乐、传媒、购物等第三产业。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它的诞生不仅为这座“音乐之都”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展示了哈尔滨新的旅游湿地之美,它将携国家5A级风景区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一同成为哈尔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将为加快哈市文化事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文/摄王旭张晶记者卢军)(编辑:伊琳)